2.1 金字塔原理的来源与 “灯笼结构” 特征
提到结构化思维,就绕不开金字塔原理,它的作者是芭芭拉・明托,她有两个 “第一”:哈佛商学院第一批女性学员、麦肯锡公司第一批女性咨询顾问。金字塔原理本质上是一套关于写作、沟通、思考的结构化思维方法论,也是麦肯锡经典模型之一,在经验萃取领域,它属于 “方法论 + 模型” 层面的成果(经验萃取通常有工具表单、案例、方法论、模型四个层面)。
不过要跟大家打个预防针:《金字塔原理》这本书初读会觉得很晦涩,一方面是中西表达差异,另一方面是书中理论需要结合实际场景才能理解。建议大家至少读两三遍,结合职场案例反复琢磨,修订版比第一版多了工具表单,更适合落地。
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,我把金字塔原理的结构比作 “中国灯笼”—— 纵向线包含序言、总分总逻辑,横向线是各分论点的并列关系。具体来说:
- 纵向线:核心是 “疑问 - 回答” 原则 —— 下一级内容必须能解答上一级观点引发的疑问。比如我们说 “小王是个好人”,这是一个观点,听众会自然产生 “为什么说小王是好人” 的疑问,接下来我们就要用 “小王经常帮同事解决工作难题”“主动参与公司公益活动” 等论据来解答这个疑问,这样上下结构才成立。
- 横向线:要遵循 “演绎” 或 “归纳” 逻辑,同时保证同一层级内容范畴一致、逻辑有序。演绎逻辑是 “大前提 - 小前提 - 结论”,比如 “所有员工都要遵守公司制度(大前提),小李是公司员工(小前提),所以小李要遵守公司制度(结论)”;归纳逻辑则是将相关要素归为同一共性范畴,用复数名词概括,比如 “方案的价值点”“项目的风险点”,再按特定顺序排列。
2.2 序言结构(SCQA)的灵活运用
序言结构是金字塔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,包含四个要素:情景(Situation)、冲突(Conflict)、疑问(Question)、回答(Answer),简称 SCQA。这四个要素不是固定顺序,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职场场景调整,达到不同的沟通效果。
先举个简单例子:给领导汇报 “年度旅游安排”,用 SCQA 可以这样说:“今年公司年度旅游的计划已经提上日程(情景),但目前预算有所消减(冲突),咱们该怎么调整旅游方案呢(疑问)?我建议选择上海周边的景点,既能控制成本,又能保证大家的体验(回答)。” 大家熟悉的 “灰指甲广告”——“得了灰指甲(情景),一个传染俩(冲突),问我怎么办(疑问)?马上用亮甲(回答)”,也是典型的 SCQA 结构,可见这种结构在信息传递中非常实用。
接下来具体讲四种常见的 SCQA 调整方式及适用场景:
- 开门见山式(A-S-C):先讲回答(解决方案),再讲情景和冲突。比如跟领导谈加薪:“我希望今年能获得 10% 的薪资涨幅(回答),过去一年我负责的项目超额完成目标,为公司带来了 XX 万营收(情景),但目前我的薪资与同岗位优秀员工还有差距(冲突)。” 这种方式适合需要快速明确核心诉求的场景,减少沟通成本。
- 突出忧虑式(C-S-Q-A):先讲冲突,再讲情景、疑问,最后给回答。比如推销产品:“很多客户反馈,他们的库存管理系统经常出现数据延迟,导致订单错发(冲突),您公司目前的库存管理是不是也面临类似问题(情景)?该怎么解决这个痛点呢(疑问)?我们的库存管理系统能实现实时数据更新,准确率达 99.9%(回答)。” 这种方式能先营造紧迫感,吸引对方注意力,适合产品推销、方案呈现。
- 突出信心式(Q-S-C-A):先提疑问,再讲情景、冲突,最后给回答。比如给团队做激励:“大家是不是在担心这个季度的业绩目标完不成(疑问)?虽然目前我们的业绩离目标还有差距,但过去一个月我们已经优化了销售策略,新增了 3 个大客户(情景),只要继续保持这个节奏,月底一定能完成目标(冲突 + 回答)。” 这种方式适合管理者激励员工、团队辅导,传递信心和方向。
- 标准式(S-C-Q-A):按情景 - 冲突 - 疑问 - 回答的顺序,适合思想宣贯、培训等场景。比如做新制度培训:“为了提升工作效率,公司计划推行新的考勤制度(情景),但部分同事可能对新制度的操作流程不熟悉(冲突),该怎么快速掌握新制度呢(疑问)?接下来我会从考勤打卡方式、请假流程等方面详细讲解(回答)。” 这种方式能帮助受众逐步建立认知,适合需要系统传递信息的场景。
2.3 横向逻辑的两种形式与验证标尺
横向逻辑是金字塔原理的关键,主要有演绎和归纳两种形式,我们可以用 “标尺” 来验证横向内容是否合理 ——
如果不符合这两种逻辑,横向结构就有问题,听众会觉得混乱。
2.3.1 演绎思维:严谨推理,适合正式场景
演绎思维遵循 “大前提 - 小前提 - 结论” 的逻辑链条,适合严谨的汇报、论文写作、审计报告等场景。我给银行、电力系统做公文写作培训时,经常强调演绎思维的重要性 —— 这些行业的报告(比如立项报告、银保监会检查汇报)对逻辑性要求极高,必须层层递进、无懈可击。
比如银行做 “信贷风险管控报告”,用演绎思维可以这样写:“所有信贷业务都需满足‘客户信用良好、还款能力充足’的要求(大前提),本次审查的 XX 企业,经核查存在逾期记录,且现金流不足以覆盖贷款本息(小前提),因此该企业不符合信贷审批条件(结论)。” 这种结构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说服力,在有限时间内让审核方快速理解核心观点。
2.3.2 归纳思维:分类整合,适合日常沟通
归纳思维是将相关要素归为同一共性范畴,用复数名词或核心概念概括,再按时间、空间、重要性顺序排列。职场中写作方案、整理素材时,我们经常会用到归纳思维。
比如写 “客户合作方案”,收集素材后发现有 “方案能帮客户降低
20% 成本”“方案的实施周期比行业平均缩短 30%”“方案有专属客服团队全程对接” 这三个要点,我们可以将它们归纳为 “方案的核心价值点”,再按 “重要性顺序” 排列 —— 先讲客户最关心的 “降低成本”,再讲 “缩短周期”,最后讲 “服务保障”。
这里跟大家分享归纳思维的三种排序方式及判断方法:
- 时间顺序:按步骤逐一进行,判断标准是 “是否有先后顺序”。比如项目执行流程:“第一阶段需求调研(1-2 周),第二阶段方案设计(3-4 周),第三阶段落地执行(5-8 周)”,就是典型的时间顺序。
- 空间顺序:按整体 - 部分关系,判断标准是
“是否涉及位置、范围划分”。比如公司部门介绍:“总公司下设研发部、销售部、财务部、人力资源部,其中研发部负责产品创新,销售部分为华东、华北、华南三个区域”,就是空间顺序。
- 重要性顺序:按优先级排列,判断标准是 “是否有主次之分”。比如工作任务安排:“本周重点完成项目提案(核心任务),其次整理客户反馈(次要任务),最后更新部门周报(常规任务)”,就是重要性顺序。
判断横向内容是否合理,我们可以用这两个标尺:如果是演绎思维,看是否符合 “大前提 - 小前提 - 结论”;如果是归纳思维,看是否能归为同一范畴,且遵循三种顺序之一。比如听同事汇报时,发现他讲的 “项目进度”“客户反馈”“团队分工” 三个点,既不是演绎逻辑,也不能归为同一范畴,那他的横向结构就有问题,需要调整。

匿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