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三维市场洞察方法:华为实战经验总结

基于在华为 20 多年的工作经验(涉及研发、市场、质量、运营等岗位,参与过 DSTEIPDMTLLTOC 等华为核心业务流程变革)及后续咨询实践,我总结出三维市场洞察方法,也是《市场洞察》一书的核心框架:

(一)第一维度:五步分析法 —— 从现状到策略的闭环

五步分析法遵循现状动因趋势影响策略的逻辑,就像医生看病测指标找病因判预后评影响开药方,每个环节环环相扣。

1. 第一步:分析现状 —— 用指标定义是什么

无论分析经济、行业还是产品,都要先明确现状如何,核心是找到关键指标:

  • 分析宏观经济:看 GDPCPIPMIM1/M2 等国家统计局数据;
  • 分析产品:看利润率、上市速度、供应链产能、成本、价格,以及功能、性能、质量、品牌、渠道等核心属性;
  • 举例:分析中美贸易冲突下的美国经济现状,需关注其 CPI(物价)、GDP 增速、进出口数据,这些指标能直观反映经济好不好

2. 第二步:挖掘动因 —— 为什么变

现状的变化不是偶然的,要找到驱动指标变动的核心因素。比如:

  • 产品更新迭代的动因:可能是竞争(对手出新品)、技术升级(5G 替代 4G)、潮流变化(服装行业的季节趋势);
  • 企业血压升高(成本上涨)的动因:可能是原材料涨价、供应链中断、政策调整;
  • 举例:美国经济低迷的动因,是贸易战导致企业外迁、供应链断裂,进而影响产能和物价。

还要区分驱动因素”“核心挑战核心竞争力

  • 驱动因素:推动变化的外部力量(如技术、政策);
  • 核心挑战:无法突破的底线(如通讯行业的香农定理,只能无限逼近无法超越);
  • 核心竞争力:企业的护城河(如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,不用频繁在外观上迭代)。

3. 第三步:预测趋势 —— 判断会怎样

基于现状和动因,用模型预测未来走向。不同领域有不同模型,产品经理常用周期模型,包括:

  • 行业生命周期(萌芽、成长、成熟、衰退);
  • 产品生命周期(引入、成长、成熟、衰退);
  • 技术生命周期(实验室阶段、引入期、成长期、成熟期、衰退期);
  • 举例:若某技术处于成熟期,死磕技术突破带来的收益有限,此时拼的是运营能力(降成本、提效率);若技术处于引入期,则需加大研发投入,谁先完善技术,谁就能抢占溢价空间。

4. 第四步:评估影响 —— 分析对我有什么用

趋势明确后,要判断其对自身的具体影响:

  • 对企业:若行业处于成长期,意味着有更大市场机会;若技术进入衰退期,现有产品可能面临淘汰风险;
  • 对个人:若美国物价持续上涨,普通民众的钱不够花,消费会更谨慎;
  • 举例:经济低谷期,企业需思考收缩产能还是逆势布局,个人需考虑是否要增加现金储备

5. 第五步:制定策略 —— 明确该怎么做

策略要针对影响落地,不同场景对应不同策略:

  • 技术成熟期:企业重点降成本、提效率;
  • 技术引入期:企业加大研发,快速完善技术;
  • 经济低谷期:可参考稻盛和夫的策略 —— 收缩非核心业务,储备现金流,加强内部培训;
  • 举例:美国民众面对物价上涨,选择抢购生活物资;企业面对贸易冲突,可布局国产替代企业出海

(二)第二维度:五看分析框架 —— 从五个角度穷尽洞察对象

五看框架源于华为,在麦肯锡 C(顾客、公司、竞争者)基础上,增加宏观环境行业,再通过 MECE 原则(相互独立、完全穷尽)展开,确保洞察不遗漏、不重复。

1. 第一看:宏观环境 —— 判断大趋势对不对

宏观环境决定企业发展的天花板,很多企业家的成功,本质是踩中了时代红利(如中国近 30 年的经济增长)。分析宏观环境常用 “PESTL ,但结合当前中国现状,重点关注三个方向:

  • 国产替代:中美贸易冲突下,芯片、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国产替代机会;
  • 企业出海:国内市场内卷严重,家电、新能源等行业可向东南亚、欧洲拓展;
  • 西部大开发:东部企业向中西部转移,带来的供应链、劳动力红利。

还要关注通用关键技术(如人工智能、ChatGPT、数字化转型),这些技术会渗透到各行各业,比如教育、医疗、制造,需思考如何用 AI 优化自身业务

2. 第二看:行业 —— 找到细分市场行不行

行业是一组提供相同或密切替代商品 / 服务的公司(如汽车行业包含乘用车、商用车、新能源车等细分市场)。分析行业核心是解决选哪个细分市场,需关注:

  • 行业空间:用总市场空间(TAM可参与市场空间(SAM目标市场空间(SOM三层逻辑拆解;

举例:华为做手机,总市场空间是所有手机(含功能机、智能机),可参与空间是智能机,目标市场空间是高端商务智能机

规律:大市场才能成就大企业(如华为、小米选智能机赛道),小企业适合选小而美的细分市场(避免被大企业碾压);

  • 行业价值链:分析上中下游的利润分布、竞争壁垒;

上游:掌握原材料或核心技术(如芯片领域的英特尔、操作系统领域的微软),壁垒高;

中游:侧重设计、制造(如 PC 制造商),利润薄;

下游:掌握客户(如京东、零售店),用户粘性强;

举例:PC 制造商若想提升利润率,可尝试向上游(做芯片)突破,但难度极大;华为因上游芯片断供,被迫自主研发,就是价值链迁移的典型;

  • 行业竞争格局:用行业集中度(CR5/CR10判断竞争强度,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壁垒;

举例:通讯行业 CR5 极高,新进入者需交巨额专利费,几乎无法生存;服装行业 CR5 低,适合中小企业进入。

3. 第三看:客户 —— 搞懂客户要什么

客户是商业的核心,分析客户需聚焦需求态度

  • 需求:区分显性需求(如买手机要拍照好)和隐性需求(如拍照好是为了社交分享);
  • 态度:对技术的接受度 —— 有的客户喜欢尝鲜(如科技公司),有的客户偏好稳定(如传统制造业)。

4. 第四看:竞争对手 —— 摸清对手强在哪

竞争对手分析分宏观(企业层面)微观(产品层面)

  • 宏观分析:看对手的战略、客户群、商业模式、竞争力;
    • 举例:同样卖机械,若对手用租赁模式(低投入吸引客户),而自己用销售模式,就可能失去竞争力;
  • 微观分析(竞品分析):拆解对手产品的功能、性能、价格、服务、品牌;

方法:把竞品拆开看,对比每一个细节(如手机的像素、电池容量、系统流畅度);

  • 竞争格局:区分红海市场(竞争激烈,如低端手机)和蓝海市场(竞争弱,如传音在非洲的功能机市场),判断是否进入及如何进入。

5. 第五看:自己 —— 明确我能做什么

分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:是技术领先(如华为的 5G 技术)、运营高效(如拼多多的低价策略),还是渠道优势(如京东的物流)?避免跟风”—— 若自身优势是技术,就不用在外观上频繁迭代;若优势是性价比,就不要盲目冲击高端市场。

6. 技术的特殊处理:贯穿五看的关键要素

华为后来将五看升级为六看,把技术单独列出,足见其重要性。但在实际洞察中,技术无需单独成维度,而是要融入五看中:

  • 宏观层面:看通用技术(如 AI);
  • 行业层面:看行业专属技术(如钢铁行业的炼钢技术);
  • 企业层面:看自身技术储备(核心技术、关键技术、基础技术);
  • 技术分类(用 T-span 模型):

核心技术:竞争力强 + 能赚钱(如华为的 5G);

储备技术:竞争力强 + 暂时不赚钱(如核聚变发电、6G);

关键技术:赚钱 + 竞争力一般(如 4G 技术,必备但无壁垒);

基础技术:不赚钱 + 无竞争力(如 2G 技术);

  • 技术策略:大企业可布局核心技术 + 储备技术,小企业优先掌握关键技术(先活下去),避免技工贸还是贸工技的绝对化 —— 华为选技工贸,是因为有资本和人才;多数小企业应先贸工技(先赚钱,再自研降成本)。

(三)第三维度:市场洞察管理 —— 让洞察常态化、体系化

市场洞察不是一次性项目,而是需要长期管理,核心包括三个方面:

1. 数据与结论管理

  • 建立洞察数据库:分类存储宏观数据、行业数据、竞品数据、客户数据,定期更新(如每月更新行业增速、每季度更新竞品动态);
  • 沉淀洞察结论库:将每次洞察的结论(如某细分市场增速超 20%”“某技术将在 3 年内成熟)记录下来,标注时间、依据,方便后续追溯和验证。

2. 工作管理:项目化推进

  • 成立洞察小组:战略部负责宏观洞察,产品经理负责产品级洞察(竞品、需求),销售团队负责客户级洞察;
  • 明确周期:宏观洞察每季度 1 次,产品洞察每月 1 次,客户洞察按需开展(如拜访客户前 1 周完成);
  • 输出模板:统一洞察报告模板,包含现状数据动因分析趋势预测影响评估策略建议,确保逻辑清晰。

3. 组织管理:明确分工与协作

  • 战略部:牵头宏观洞察,输出行业机会清单;
  • 产品部:基于宏观洞察,做产品规划和竞品分析;
  • 销售部:反馈客户需求和竞品动态,补充微观洞察;
  • 跨部门协作:定期召开洞察复盘会,共享数据、对齐结论,避免各做各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