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财务价值认知:企业视角与财务视角的差异

(一)企业视角下的价值衡量标准

一家有价值的企业,核心要满足三个维度:能赚钱、别出事、活得久。

首先是能赚钱企业得有清晰的业务布局和市场认知,比如河南的胖东来、蜜雪冰城,客户对品牌有明确感知,才能不断扩大市场规模、提升业绩。但光有业绩还不够,必须实现利润倍增 —— 如果规模越扩越大,利润却逐年下滑,企业难以支撑团队运营,最终会陷入困境。而且赚钱要建立在合理的业务模式上,能养活员工、服务好客户,这是企业价值的基础。

 

其次是别出事,分两个层面。一是股东与合伙人层面,不能因理念不合产生内耗,比如股东之间争执不断,会让员工失去方向,企业无法正常发展;二是外部监管层面,要符合环保、税务等监管要求,不能依赖灰色地带运营。比如生产制造企业若频繁因排放问题被监管部门查处,生产会被迫中断,长期来看企业难以持续。

 

最后是活得久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较短,能经营 10 年、20 年的企业非常难得,这需要企业具备迭代能力 —— 市场在变、需求在变,企业的发展模式、管理思维必须跟着调整。同时,要有利益捆绑机制,避免核心员工流失;还要有持续的资金支撑,比如通过融资补充资金,甚至为未来的资本运作(如上市)打下基础,这样企业才能长期生存。

(二)财务视角下的价值实现:四加一模型

财务的价值实现可通过四加一模型拆解,分为硬技能软本领两大板块,对应四重境界 + 通用能力

第一重境界:做好会计本职工作(核算、税务、财务合规)。能按会计准则准确出报表,按税法规定完成报税,同时梳理好财务合规流程,让账务清晰、有序。但仅做到这一点,老板和业务部门可能会觉得财务是监督部门派来的”—— 沟通时总强调会计准则不允许”“税法有规定,无法站在企业经营视角解决问题,难以获得认可。

第二重境界:深入财务管理领域(资金管理、预算绩效、风险控制、成本管控、经营分析)。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,更关注内部运营效率,财务要能管好资金盘子(比如不同规模企业的资金调配能力)、推动预算落地(把业务部门的目标量化为具体数字)、控制成本(避免规模扩大但利润缩水)、做好经营分析(还原企业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)。这时财务才会被视为自己人,老板会主动找财务商量问题,比如员工积极性不高时,财务能结合数据给出绩效优化建议,比单纯的人力建议更落地。

第三重境界:对接资本运作(顶层设计、股权激励、并购、融资、上市合规)。当企业需要进一步发展,比如引入 VC/PE、开展并购、筹备上市时,财务要能参与其中 —— 设计股权架构、制定股权激励方案(尤其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团队)、在并购尽调中把控风险、与投资人沟通企业价值。达到这一境界,财务的价值会被所有人看见,老板会高看一眼,甚至在关键决策中把财务作为核心参谋。

第四重境界:突破财务边界(法律、信息化、商业模式、人力)。财务不能局限在专业领域,要懂基本法律知识(比如合同审核、公司章程设计)、了解信息化工具(避免被程序设计颠覆而不知)、熟悉企业商业模式(张嘴能说清业务逻辑)、掌握人力相关技能(比如带团队、做绩效)。比如带几十人财务团队时,若不懂人员激励和文化建设,很难让团队高效产出。

是通用能力(自身竞争力 + 社会适应力)。自身竞争力体现在让别人信任”—— 入职后能快速出结果、带好团队、抓关键问题;社会适应力则要求财务放下敏感和玻璃心,认清自身角色,不被他人评价左右。比如老板说要多学习,别过度解读为自己跟不上发展,而是理性看待,主动提升;遇到 90 后、00 后员工的直接表达,要学会适应,而不是抵触。

(三)财务价值被忽视的核心原因:供需失衡

很多财务觉得自己很努力,却得不到认可,核心是供需不匹配”—— 企业需要看得见的实质结果,财务却常追求专业认同

 

企业希望财务能帮着赚钱、控风险、谋长远,但不少财务把精力放在证明专业上:比如考了很多证书、积累了很多理论知识,却解决不了企业实际的资金周转问题;做经营分析时,只罗列销售下滑、成本上升等正确的废话,没解答老板为什么下滑、怎么改善的疑惑;做预算时,关起门自己调表,没联动业务部门达成共识。

 

财务要明白:价值不是自我感觉良好,而是别人认可的结果。比如财务觉得自己账算得清,但老板需要的是通过账目看清哪个产品赚钱、哪个区域有潜力,若达不到这个需求,再专业也难以体现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