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常有人用“站在巨人的肩上”来形容某种思想的承继和创新之间的关系,泰罗也是如此。在他之前,有许多“巨人”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上有着不懈的探索。先驱的遗产,是泰罗后来居上的基础。我们不必追溯得更远,就从与泰罗同时期的人说起。亨利·汤对泰罗有直接影响的同时代人物,首推亨利·汤(HenryR.Towne,1844~1924)。他肄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,1868年,汤同小耶鲁(LinusYaleJr.)合伙成立了耶鲁制锁公司(theYaleLockManufacturingCompany),由汤担任公司的总经理。耶鲁去世后,公司重组为耶-汤制造公司(Yale&TowneManufacturingCo.),由汤职掌该公司至1915年。1882年,汤加入了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(ASME,AmericanSocietyofMechanicalEngineers),很快就担任了学会的副主席,1888年后担任主席。正是在他的主持下,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成为研究管理学的开创性组织。1886年,汤在协会发表《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》(EngineerasanEconomist)一文。正是这篇文章,吹响了科学管理的号角。汤指出:在企业经营中,管理问题同工程技术问题一样重要,但当时的现状是管理无人研究,没有相关文献,缺乏交流经验的机构和媒介,更没有协会和组织来专门从事这一工作。汤认为,研究管理不能只靠“生意人”、办事员和会计师,而应当由在经验上和训练上对企业经营有造诣、能够掌握重要问题的人来做,这一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应当由工程师来完成。管理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,有可能会被当作一门现代艺术而确立自己的地位。汤的这种号召,适应了时代的需求,科学管理由此滥觞。汤不仅号召别人研究管理,自己也身体力行,提出了一种激励职工的收益分享制(Gain-Sharing)。在汤之前,已经有人主张实行利润分享方法。而汤认为,仅仅有利润分享是不够的,尤其是难以保证公正性。说简单一点,即使是亏损的企业,也有许多人勤勤恳恳创造了收益,只不过这些收益被另外一些员工的错误所冲减。所以,汤主张按照每种生产要素计算成本,以保证不同的员工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成绩分享收益。在具体方法上,首先以科学地测定任务定额为前提,然后根据完成任务情况,超额部分由雇主和工人各得一半。这一思路,引发了科学管理时期的各种效率工资制度研究。泰罗的差别计件工资制,甘特的任务加奖金制,都得到了汤的收益分享制启发。在泰罗制诞生后,汤大力推行,广为宣传。1905年,汤在自己的公司推行泰罗制,而且聘请泰罗最亲密也最忠实的门徒卡尔·巴思监督。1906年,汤又同詹姆士·道奇(JamesM.Dodge)联手,极力推举泰罗担任机械工程师协会主席。在科学管理的学术贡献上,汤也有大量著作,主要有:1889年发表《收益分享制》,1906年发表《我们目前的度量制和万国公制》,1912年发表《有关制造成本的原则》,1915年发表《泰罗简史》,1916年发表《在年会上对泰罗的赞辞》,1921年发表《工业管理的演变》。尤其是《工业管理的演变》一文,全面总结了从1886年到1921年科学管理的发展概况。值得一提的是,汤还以遗嘱方式将200多万美元在他身后赠予曼哈顿的和平艺术博物馆(MuseumsofthePeacefulArts)。史密斯和汤类似,奥柏林·史密斯(OberlinSmith,1840~1926)是泰罗自己承认的先驱之一。在泰罗的《工厂管理》中,泰罗列举出一长串名单表示敬意,说:“有很多做出改进的创始人也许从没有得到过应享的荣誉”(《科学管理原理》,社科1985版,第148页),其中就包括史密斯。史密斯就学于新泽西学院和费城工艺学院,1863年,他在新泽西的布里奇顿创办了一家模具公司,后来改组为费拉库特机器公司(the FerracuteMachineCompany)。史密斯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早期会员,而且在汤之后、泰罗之前担任过协会主席。他在管理上的最大贡献,是创立了工厂机械零件的一整套术语和符号记忆系统。在管理工作中,记忆符号系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。1881年,史密斯在《机械零件术语》中提出建立术语命名和符号系统的三条原则:一是区别性,命名和符号要能够区别所指对象;二是记忆性,术语要能便于人想起相关物品,指明用途,并尽可能与习惯用法一致;三是简明性,用词扼要、清晰、不含歧义。这套系统,构成了科学管理的“行话”平台。史密斯还在他的工厂里绘制了详细的工序流程图,建立了指明作业顺序和装配流程的符号体系。史密斯的贡献,为科学管理的技术语言奠定了前提。史密斯在工厂管理方面的主要著作有:1881年的《实验机械学》,《机械零件术语》,1882年的《图纸的系统保管》,1886年的《机械厂存货的估价》,1887年的《专门工具的内在价值》,1890年的《往复动作的图示分析》,1900年的《现代机械厂的经济》,1911年的《有关外国工厂方法的印象》,《命名和符号化》等。有意思的是,史密斯还是录音原理的最早提出者,1888年,他在英国的《电子世界》杂志上发表了《可能的留声机结构》(SomePossibleFormsofthePhonograph),成为磁记录仪的先驱。梅特卡夫和汤、史密斯处于同一时期,并在自己工厂中进行科学管理探索的还有亨利·梅特卡夫上尉(HenryMetcalfe,1847~1917)。他1868年毕业于西点军校,此后一直从事军械发明和军械制造工作,先后在弗兰克夫兵工厂(FrankfordArsenal)、加州的贝尼西亚兵工厂(BeniciaArsenal )、纽约的沃特夫里叶兵工厂(WatervlietArsenal)担任军械官(OrdnanceOfficer)。他发明过步枪弹匣并获得过专利,而且因为武器制造和供给得到过土耳其政府的奥斯曼奖章。1881年前后,梅特卡夫对工厂管理进行改革,在兵工厂实行了一套新的控制体系。这一体系力图把劳动控制、成本核算和生产管理结合为一体,以“累积的观察”为依据,制定出各种定额,用以衡量效率和成本,他还建立了一套完整详细的卡片制度,以材料卡和工时卡两种方式,分类记载工作的详细情况,工人完成工作后则把卡片交给工长。工长与工人双方在这种卡片传递中就能自动衡量工作优劣,生产中的所有信息都通过这种卡片来传递和反馈。这种卡片既是生产指令,也是资料档案。卡片制度替代了过去的各种报告和表格,而且卓有成效。泰罗赞扬说:“梅特卡夫上尉发明和引进了车间上报卡片这一整套制度,代表着管理技术中另一项显著的进展”,是“那种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整套创造”(《科学管理原理》社科1985年版,第148-149页)。而且泰罗制的某些思想甚至具体做法(如指示卡制度),就是来自梅特卡夫。梅特卡夫不仅仅满足于经营管理的实践操作,而且还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总结。1885年,他出版了《制造业的成本以及公私工厂的管理》(TheCostofManufacturesandtheAdministrationofWorkshops,PublicandPrivate)一书。他指出:“累计的观察”以及这种观察所形成的完整资料,要比一般印象和局部了解所得到的信息可靠得多。他还区分了管理技巧和管理科学,说:“管理技巧追求的是产生一定的效果,而管理科学主要关心的是调查产生这些效果的原因。因此,选来作为说明的管理技巧固然非常重要,但始终存在着一种相应的管理科学。这种管理科学搜集过去的记录并加以分类,以便将来的管理技巧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。对兵工厂和其他工厂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技巧,并以某些原则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应用为依据。把这些原则归并起来,就形成所谓的管理科学。”(转引自厄威克《管理备要》,孙耀君等译,中国社科1994年版,第34页))梅特卡夫的研究,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管理学理论建设的呼唤。哈尔西弗雷德里克·哈尔西(FrederickA.Halsey,1856—1935)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系,多年在工厂担任工程师和总经理等职,1894年后担任《美国机械工程师》杂志编辑,1911年后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并从事研究工作。哈尔西的主要贡献,是提出了一种奖金计划。1891年,他在机械工程师协会宣布论文《劳动报酬的奖金方案》(ThePremiumPlanofPayingforLabor),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报酬方法。在他看来,当时的三种工资制都有明显的缺陷。一种是传统的计时工资制,几乎没有激励力;一种是实行较广的计件工资制,具有激励力,但工人提高产量后往往导致雇主降低计件工资率;还有一种就是汤提出的收益分享制,虽然比前两种要好得多,但依然存在问题,主要是没有考虑影响收益的非员工因素,懒惰者和勤勉者都能分享收益,工人分享了收益但不分担损失。有鉴于此,哈尔西提出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奖金方案。基本方法是:以工人现有的产量为标准产量,现用的生产时间为标准时间,工人提前或超额完成工作,则将提前或超额部分的收益按一定比例发放奖金,一般按超额收益的1/3到1/2计算。这种方法的好处是,无需复杂的测量计算,工人的基本收益有保证,最重要的是超额收益由雇主和工人共享,雇主要从超额收益中获取1/2到2/3,从而使雇主不会随意降低工资率。这种方案是汤方案的改进版,所以,人们通常把这种方案称为“汤—哈尔西方案”(Towne-HalsayPlan)。哈尔西的著作较多,仅仅关于他的奖金方案,除1891年那篇论文外,还有1899年的《奖金方案的管理》,《劳动报酬奖金方案的经验》,1900年的《奖金方案的经济学》,1902年的《奖金方案的起源:个人的叙述》,1909年的《从计件工资到奖金方案》等文章。哈尔西奖金方案,在后来的科学管理实践中一直与泰罗的差别计件工资制、甘特的任务加奖金制并行。泰罗的工资设计,必须建立在严格的科学测算上,而哈尔西方案的最大优势,恰恰是在操作的简便上。尤其是在非重复性工作中,哈尔西的方案更易于被人接受。泰罗也承认,汤—哈尔西方案是一项很伟大的发明,在以往的各种工资制度中,这个方案是最好的。作为一名机械工程师,哈尔西还对度量衡有独到的研究,反对在美国推行公制。1923年,哈尔西因其杰出的成就,被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授予ASME奖章。正是亨利·汤、史密斯、梅特卡夫、哈尔西以及更多的管理学的先驱,为泰罗制的诞生铺垫了道路。如果说,科学管理是这一时期的压轴大戏,那么从汤到哈尔西,已经开始了试音和前奏,而且还会在科学管理正式出场后不断伴唱,或者在场景之间作为承前启后的过门出现。
如果企业的事业理论和战略思维本身没有突破的话,个体的效能如何提高都得不到价值放大。一个组织它的核心命题首先是战略。记得当年笔者在华为工作期间,多次听到任正非先生对华为战略的表述,“就是活下去。活下去之后呢?就是长期活下去。如果有终极战略,就是比竞争对手更长的活下去。”听起来好像不怎么“高大上”,但任正非先生其实回答了一个组织经营的根本问题,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。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回答,本质上是构建组织的事业理论的过程,也就是德鲁克关于组织的经典三问:我们事业如何才有前途?我们的工作如何提高效率?员工怎样才能有所成就?回答清楚这组基本假设,也就意味着完成了组织的顶层设计(见图8)。我们的事业究竟是什么?以使命、愿景、战略的方式表示出来,回答的是我们的企业是不是有前途的问题;组织要承接事业目标,就要通过组织架构、治理结构、管控流程、制度流程提高效率;组织要支撑事业目标实现,需要有催化剂,需要驱动系统,驱动系统就是人。怎样才能让人感觉到有成就,愿意从事这个事情,驱动这个组织完成事业愿景。这一系列的思考就叫作经营假设,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企业的事业理论。事业理论既是顶层设计,又是企业行为方式的底层逻辑。《华为基本法》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完成了企业的顶层设计、在华为转型发展过程中指明了方向,统一了大家的思想。
小美是做咖啡冷茶饮类的连锁和招商加盟的,公司才刚注册,准备招聘员工,想用股份制分红模式。还没有特别大的进展,但是这个行业回款周期短,开店主要是收加盟费,所以现金流也比较充足。因为公司才开始,所以对于公司前景的发展,以及未来能走到什么程度,就目前来看是不太明确的。小美之前也没有参加过股权的学习,对于股权认知就是觉得比较好,应该给员工一些股权,让他们把这个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干。这说明小美的心胸还是很宽广的。基于朋友推荐,小美找到了我。针对她的这种情况,我给了她以下几个建议:(1)不建议全部员工都参与,先选定几个核心人员。(2)明确公司当前的价值,共同梳理并确定公司的目标方向。(3)可以先运用干股激励的模式或者超额利润奖励试运行一年,一年之后再根据情况做调整。(4)对应一定的考核条件和退出机制。(5)就约定的内容双方签订协议。小美的这个情况关键在于她自己不懂股权,如果一开始就用得太复杂,容易造成掌控不好的情况,简单直接才最有效。关键点是试运行一年,一年之后再调整,可以重新制定激励方案,也可以保持现在的情况。这一年的时间既可以和员工进行磨合,也可以让小美有更多时间学习一些关于股权的知识。随着公司的发展变化,股权将伴随企业的一生。企业刚开始的员工都还不稳定,先用看得见的来激励。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根据公司的目标做个测算,看看拿多少用于分红,然后设定考核目标,完成就给大家分钱,完不成就没有。
怎样增强咨询公司的盈利能力要增强咨询公司的盈利能力,必须在有效控制固定成本的前提下,能够大规模地提高现金收入。 为了实现年度发展目标,我们必须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。所谓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,实际上就是解决两个问题:如何在有效控制固定成本的前提下,大规模地提高现金收入。固定成本的增加是导致众多咨询公司倒闭和卖掉的最直接原因。因为不管公司有没有收入,这些钱都得支出。如果公司没有后台,同时又无法借到钱,那么万一在某个时刻现金流出现问题,这个公司就活不下去了。为了增加收入,有很多种办法,比如增加销售人员、增加顾问、增加市场活动等。这些方法无一例外地都会直接带来固定成本的增加,是非常危险的,需要小心地分析,然后才能采取行动。我们在追求短期目标实现的时候,必须避免其他看上去不错的咨询公司已经陷入的恶性循环(看上去都不行的公司更不用说了)。咨询公司常见的恶性循环:员工成本过高→现金流出过大→没有现金积累、现金流频频出现困难→寻求新项目首付款支撑现金流→不断招聘新人支撑这些项目,固定支出不断升高→资深员工主要作售前,没有时间和精力培养新人→项目质量不高、项目拖期→客户不满意,员工士气低落→收不回项目款→现金流困难→周转不灵→关门或者卖掉必须跳出这种恶性循环,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:优秀稳定的核心队伍、通过梯队建设建立高质量的后备队伍、通过持续服务、业务外包带来稳定的现金流→通过项目和其他途径不断培养新人→低成本、高品质完成项目→良好的口碑、良好的收款→充足的现金积累、源源不断地通过老客户获得的项目→不断扩大成本适中、高度凝聚力的梯队→成本可控、队伍稳定、收入规模化→加大投入研发、品牌和人员培养→更多长期稳定利润贡献度高的客户→精英团队、卓越品牌、丰厚利润那么,如何进入良性循环?应该去做那些固定成本不高、边际成本不断降低的事情,而不是去做那些边际成本不变甚至变高的事情。所谓固定成本不高指我们现在已经有比较充足的资源来做这件事,不用从头开始,或者大规模的从外边找人来做,或者需要很多钱筹备的事情。所谓边际成本不断降低简单来说指在做某项业务的事情,我们做的第二笔生意比第一笔生意的成本要低,第三笔生意比第二笔生意的成本要低,依次类推。